从事中医行业的您,今年一定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刷到过大经智能脉诊仪。
凭借新颖的结构设计、出色的使用体验,大经中医推出的这款模拟名老中医三指搭脉、兼具传统中医特色与未来感的智能硬件一经问世就吸引了全行业的目光,更在一场场的专家测试中屡获好评,成为2024年上半年炙手可热的中医智能硬件。
截至6月中旬,大经智能脉诊仪上半年累计订购量已达1500多台,应用单位涵盖医疗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大健康服务机构和一系列中医生活化服务场景。
一台小小的脉诊仪,为什么能在以严肃与保守著称的中医行业圈粉无数,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一窥究竟。
体验独特的候诊区黑科技
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是首批引进大经智能脉诊仪的三甲医院之一,医院将脉诊仪安排在了门诊候诊区,排队候诊的间隙,患者可以先通过智能脉诊仪测脉。随着三枚仿生探头的缓缓落下,原本枯燥而沉闷的候诊变得科技感满满。
待患者进入医生诊室后,医生可以将自己号脉的结果与脉诊仪的结果进行比对以避免误诊,也可以直接采用脉诊仪的检测结果,结合问诊和望诊结果,“四诊合参”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智能脉诊仪的应用不但大幅提高了医生的接诊效率,也让临床工作中的脉诊准确率显著提升。
结束就诊后,患者不但能得到医生的治疗方案,还能得到一份详尽的中医脉诊报告及与之对应的中医养生调理方案,中药膳食、茶饮、经络穴位、运动功法、生活起居调理等等一应俱全,患者的就医体验大幅提升,更进一步彰显了医院的中医特色。
稳定可靠的临床助手
李医生是滕州财贸医院中医科的一名门诊医生,也是医院使用脉诊仪最频繁的医生之一。医生使用脉诊仪并不是因为医生不会搭脉,李医生表示,在真实临床工作中,看病不仅是脑力劳动,同时也是体力劳动。在疲劳状态下,医生脉诊的准确性很容易产生波动。相比之下,智能脉诊仪既不会感觉疲劳,也没有主观情绪,可以持续给出稳定的脉诊结果与全面的分析报告,有效弥补传统人工脉诊的不足,为医生的临床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机器号脉的客观性也对医生的科研工作大有裨益。每次老病号来就诊,李医生除了询问患者近期的主观感受,还会对比患者历次的脉诊报告。“这些客观的脉诊数据与患者的主观自述同样重要。”通过记录、对比脉诊数据,医生不但可以对自己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判断,还能持续积累高质量、客观化的临床数据,辅助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
小巧便携的出诊神器
凭借轻量小巧的机身设计,大经智能脉诊仪不仅能用于各种医疗、大健康机构的固定场所,在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社区义诊等非固定场所的应用同样如鱼得水。
近年来,南京栖霞嘉春堂中医门诊部积极践行公益,定期走进各周边社区为居民提供中医义诊服务。随着活动的持续开展,参与义诊的居民越来越多,门诊部的医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如此大量的居民提供服务。
今年5月,嘉春堂将大经智能脉诊仪带到了义诊现场,受欢迎的程度超乎想象。在义诊中,一台脉诊仪就是一位老中医,一次脉诊就是一次“全身体检”,脉诊仪甚至比中医医生更受欢迎。
独特的使用体验、全面的诊断和调理报告让智能脉诊仪成为了嘉春堂一张新的名片,“AI+中医”也为这家专注传统中医疗法的医馆注入了全新的科技能量。
标准客观的脉诊教具和科研工具
长期以来,脉诊的教学一直都是中医教育最难突破的一环。脉诊之难,尤在实践,即便将脉学著作都背得烂熟,没有足够的实践和指导,也很难跳出“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魔咒。
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脉诊的主观性极强,同样的脉搏常被不同的中医判断为不同的脉象,同样的脉象在不同医生指尖的感觉也大相径庭,这就导致了学员在学习脉诊过程中的主观混乱。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智能脉诊仪成为了脉诊教学中一位公允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可以基于脉诊仪的判断结果对同一个脉象进行反复体会和记忆,对不同的脉象进行反复地比对,基于大量标准化的、重复性的训练牢牢掌握临床脉诊技术。
与此同时,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验方评价与转化实验室开放课题中,智能脉诊仪也承担着客观化脉诊数据的收集任务,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
2024年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疾控局联合印发《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发展应用脉诊、康复等智能中医诊疗设备,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智能中医诊疗设备的普及与应用已经成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经智能脉诊仪的“火爆”也让我们坚信,中医行业并非排斥新的科技,而是需要真正实用、靠谱的新科技,中医智能设备不能只作为价格高昂的科研设备存在,而应该以更低的门槛走进每一个诊室、每一个社区、每一位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