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华英才》半月刊创刊于1989年10月,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主办,是中国最早以人物报道为重点的大型新闻半月刊,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联系的中央级期刊,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及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区、地市领导同志逐期阅读的期刊。
杂志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理念,始终关注为时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和先进群体,报道范围涵盖时政、经济、文化、艺术、外交、科技、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创刊30多年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2024年6月下旬,《中华英才》记者来到南京,历时2天深度采访了大经中医李文友董事长,了解大经中医的创业故事与创新内涵,现场调研了大经数智中医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情况,并在《中华英才》2024年15期(总819期)以4个整版、6000余字的篇幅刊发了报道。
李文友:
勇挑数智中医建设重担
为医生赋能 为民众造福
文/本刊记者 邓丽君 王颖卿 图/颜吉
李文友是一个值得被更多人认识、了解的人。因为他开创了一项将数字智能技术与中华民族传统医学、药学(以下简称“中医药学”)相融合的伟大事业,不仅能够为全国更多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老百姓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而且能够让历史悠久的国粹——中医药学在信息时代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让这门从东周、两汉时业已形成基本理论的古老学问,焕发出勃勃新生机。
大经中医董事长李文友
看见中医“底牌”
48岁创前所未有之业
李文友毕业于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专业,是典型的“理工男”。2008年,年近不惑的他患上失眠,去看西医后医生给他开了安眠药。“现在的人对安眠药已经很接受了,但我当年接受起来还有一定心理障碍。”于是他想到了中医,“结果一副中药就治愈了。”
这次经历让李文友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在求知方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他在业内专家的指点下买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的教材,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等专业课程自学了一遍。“课本学习对我而言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中年时期的这段学习经历更是在主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很快就对中医药学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初步和完整的认识,专家对我的学习成果也非常认可。”
自学过后的李文友,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药学爱好者。2011年前后,因中医药素养已在朋友中出名,李文友受邀参加了上海电视台一档中医养生节目《扁鹊会》的录制,担任嘉宾主持。“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意义深远。”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他得以与几十位海派名老中医进行“零距离”交流,深入探讨中医药养生疗疾之道,甚至跟随其中几位大家出诊“抄方”,积累下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当两三年后离开节目组时,李文友不但对中医药理论有了不同于书本的更生动、深刻的理解,对中医的临床诊疗也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切身感受,而且对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有了清晰的认识。
“经过思考,我发现不同于西医的标准化,中医的知识非常个性化,而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又迫在眉睫,但当下实行的名老中医工作室‘师带徒’模式存在很多问题。”李文友认为,由于名老中医的经验不能复制,导致优质中医药诊疗资源无法放大,供求严重不平衡,不仅不能满足广大患者需要,也严重影响了中医药诊疗作为一个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此外,虽然名老中医治疗中医优势病种疗效确切,但缺少循证数据的支持,仅仅靠口碑传播、个案记录,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学的学术发展和推广应用。
李文友笑言自己是看见了中医药学“底牌”的人。“因为信赖它、热爱它,所以随着了解、发现的越多,想为这门学科做点什么的愿望就越强烈。”从2012年开始,李文友便动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承和复制壁垒、推动中医药学发展壮大的心思。“我高中时就拿过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一等奖,现在又是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所以想从这方面进行突破。”他一方面思考合理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继续做调查研究,“当我跟周边的朋友、包括熟识的名老中医提出我想将中医药学与信息化、智能化相融合的想法时,大多数人都表示怀疑。”
摆在他面前的除了过去已经开展的利用临床大数据总结名老中医经验探索的不成功,名老中医对数据挖掘结果普遍不认同的不利局面;还有诸如很多中医界人士认为中医临床思维太过复杂,“医者,意也”,利用现在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很难总结、模仿的固有认知;以及中医圈外朋友的担忧:名老中医为何要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你?自古不都是父传子、子传孙吗?等等……
为了打消这些疑虑,李文友决定用行动来验证自己的设想,开创这项前所未有的事业。2015年,他与海派中医的一个著名流派合作,用他创建的技术方法将该流派擅长治疗的20多个病种的诊疗经验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可应用于临床的“专病辅助诊疗系统”,得到相关专家的充分认可,这坚定了他最终走上中医信息化、智能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2016年,48岁的李文友说服了同为上海交大毕业的赵静加盟,在南京设立了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经中医”),“正式开始了一条艰苦备尝的弘扬中医药学的‘上下求索’之路。”
8年愚公移山,800种疾病在档
回首创业之路,李文友半是玩笑半是感慨地说,如果时光倒流,他可能不会再选择创业,因为他想做的这件事实在太难了。“由于中医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很多‘打地基’的工作都需要我和我的研发团队一点一滴地做,这是起初我没想到的。”
就拿创业之初他攻坚克难首先研发的“名老中医经验数智化传承系统”及“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两项产品为例,他直言最基础的数据收集工作就像愚公移山,比“沙里淘金”还难。“首先临床数据的质量就非常低。”李文友和他的团队发现,合作医院所提供的临床数据根本达不到他们训练AI算法的要求,准确度低、完整性差、结构化弱,数据整理和清洗的工作量非常大。“现在医院一般使用的是西医模板的电子病历,数据项跟中医病历的需求不吻合;其次是医生的病历质量没有严格、明确的考核要求,所以随意性比较大;还有就是越厉害的医生病人越多、临床工作越忙,病历记录往往没时间写得很完整。”
更难的是中医症状、体征术语的规范化。他以“病人没胃口”这一常见症状举例说:“这个症状在中医有个说法叫‘纳呆’。但临床记录症状时不同名老中医往往有不同的表述,有写‘食欲不振’或‘胃口不佳’的,还有写文言文‘纳谷不馨’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但中医辨证的依据就是症状和体征,所以症状、体征的术语规范化,是中医数智化的一项基础性的、绕不开的工作,这成为李文友和他的团队必须翻越的另一座更大更高的山,“有时候一个症状我们能找到30多种描述。”为了严谨,他找到语言学家和中医专家,咨询这30多个词语是否是同义词,“语言学家说从语文上讲很多都是近义词,中医专家却说在中医诊断的时候,它们就是同义词。”这就更麻烦了,因为语言学上不是同义词,就不能使用计算机技术已有的自然语言识别功能。“所以我花了8年时间在干一件特别艰苦的事儿,目前全国也只有我们公司在干的事儿,编撰中医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化词典,目前已整理了3万多个词条,这是我们特有和独有的知识产权。”
8年光阴,弹指一挥。李文友带领团队不作无谓抱怨,目标坚定、埋头苦干,一点一点地完成了数据标准的构建和众多名老中医优势病种诊疗经验的数智化传承,并为此创建了独家技术路径。之后,他们趁热打铁又做了一份同样艰巨的工作:对中医药学文献典籍的挖掘、整理、录入。
“这项工作同样不能使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识别功能,因为汉语经过漫长的历史衍变,很多词语在不同的朝代语义不同。”再加上以大经中医所研发的产品的标准衡量,大多数文献记录都是残缺的。“一老妪腹中痛……方药……”李文友举例解释说,古书中的这个老太太为什么腹痛?症状、证候分别是什么?治法是什么?文献资料里都没有。“唯一能用的手段是从关于症状的只言片语的描述和医生所开的方子倒推‘人-病-症-证-机-法-方-药’的完整数据链。”仅这一个例子,这项工作的繁琐、庞大程度就可想而知,而“这座大山”,李文友带领团队同样搬运了八年、且仍在继续搬运,“未来我们的成果,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数智中医知识库。”
在技术研发并“搬山”的同时,李文友还花费极大心力与全国各流派、各专科的一百多位名老中医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些名家、大家甚至跟他聊着聊着就无偿赠给他家传秘方。“这代表他们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李文友感叹地说,很多老中医淡薄名利,守住秘方只是怕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但一听说他研发产品的目的,纷纷表示认可。“他们愿意通过我们的产品把自己毕生的专业经验传播给更多医生、救治更多患者,同时他们也需要我这个系统反馈回来的诊疗数据深化或拓展他们的专业研究。”
就这样,李文友传承、创新两手抓,率领大经中医在产品研发上屡屡取得突破:建立的中医症状、体征术语规范化词典不仅能涵盖一般性症状,还涵盖了全科800种疾病的疾病特异症状;不仅有“普通话”(标准术语),还有各种“方言”(不同名老中医的习惯用语),“这也为我们后来的中医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名老中医经验数智化传承的技术路径上取得可喜的成功,创造了一套“大经中医”独有的技术方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路径。“我们通过一系列相关技术的打磨,最终形成了短期总结与长期完善相结合、临床与科研一体化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创新模式,至今已经总结了逾百位省级以上名老中医(包括多位国医大师)的优势病种的诊疗经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有投资人总结李文友的研发创新工作,“就是三个密集。资本密集,前期研发阶段投入巨大;技术密集,需要既懂人工智能又懂中医的稀缺型人才;劳动密集,愚公移山式收集、整理数据,为系统研发筑基。”李文友非常认可,也一反之前可能不会再选择创业的玩笑之说,笃定地表示:“数智化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知识传承的角度,人才培养的角度,诊疗服务模式创新的角度,还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它都要走数智化的道路。并且,中医药学跟人工智能是天作之合,人工智能是中医现代化转型的最佳契机和最佳路径。”
数智化中医赋能医生
造福民众,贡献国家
这样笃定的认知正是支撑李文友走过困难重重的8年的源动力,“我们首先研发成功的‘名老中医经验数智化传承系统’及‘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都是既能解决中医药行业的传承问题,又能解决人才培养问题,还能解决低年资医生、基层医生临床水平提高问题的多赢产品,是真正能为医生赋能、为基层百姓造福的创造。”李文友自信地表示,通过大经这些权威产品,使名老中医的经验可复制,中医的诊疗技术、诊疗思维可复制,提高了优质中医服务的可及性和基层老百姓的就医体验感,是落实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策的积极实践和有益探索,为中医药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走出一条成绩斐然的道路。
近年来,除了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传承系统、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大经中医还研发并推出了“岐黄问道”中医大模型,以及智能脉诊仪、舌面诊仪等智能硬件产品,还有区域(医联体/医共体)数智中医云平台这一集大成的解决方案,公司的人才队伍也从最初的两个创始人变成逾百人的专业队伍,其中“中医+人工智能”的跨界研发团队就有70多人,是公司的中坚力量。
采访现场,李文友边介绍边演示大经中医的辅助诊疗系统,“我们的系统在医院里是跟医院的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做接口的,医生在看病的时候可得到智能问诊、智能辨证、智能开方、智能审方服务。它可以模拟中医临床思维,拥有全科智库,能解决800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既囊括了中医高等院校教材的知识,也有名老中医的经验,还有典籍文献的积淀,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制的中医临床常见病指南的内容。”李文友通过现场模拟医生临床诊疗过程,显示这套辅助诊疗系统不仅可以辨证开方,而且既能开中药方,又能开中医外治(针灸、推拿等)处方,还可以开食疗药膳方;不仅可以基于患者的西医疾病诊断辨证论治,还可以基于患者的主诉症状或一组症状辨证论治;不仅能够开方,还能对处方中的中药剂量、配伍禁忌、毒性药物使用等进行严格审核,保证处方安全性。综合而言,能够给予临床医生全科、全场景、全流程的赋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数智化工具。
而“岐黄问道”AI大模型不同于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是,它不单单是用于医院,更是用于大健康产业相关客户:比如康养机构的养老项目,大健康机构的养生、美容项目等等,可为百万+用户提供更专业的健康养生服务指导。“未来我们还将研发出可进入寻常家庭的日常保健系统,人坐在家中就可以自己检测脉象、舌象,智能辨识中医健康状态,继而得到专业的生活保健指导。”
对于集大成的区域(医联体/医共体)数智中医云平台解决方案,李文友充满自豪,他介绍说,这是一个融合多种功能的大数据平台,既有诊疗平台的作用,即把名老中医的经验放入辅助诊疗系统,通过“数字化下沉”赋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还有远程带教平台、共享药房平台、大数据监管决策平台等模块,这四项复合功能共同形成了一个城市的数字中药云平台。
“所谓远程带教,就是基层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在使用了辅助诊疗系统之后,如果还有不太有把握的病案,就可以把这个患者的病历数据、特别是自己的诊疗过程数据打包发送给云平台,医联体/医共体内头部医院的专家就会在云上为其做点评、指导。”
此外,目前基层的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其中药药房大多存在药品不全、品质较差等现象,而大经中医的数智中医云平台解决方案可运用数据集合优势,将各个基层医疗机构所开的药方归集后,流转到区域共享中药房,直接解决了基层的药品安全与品质问题,在提升基层中医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基层的中药药事服务水平,实现了“好医+好药,双轮驱动,赋能基层”的目标。
而大数据监管决策平台则是创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模式的重要平台。它可帮助卫健部门真实准确地了解基层诊疗业务各项数据,为各种监管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作用。
至于大经中医研发的硬件产品——智能脉诊仪、舌面诊仪,更是因其精准好用的性能赢得了大量基层医生的好评,其中脉诊仪已经获得了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是市场上唯一一款完全模拟中医三指搭脉的二类医疗器械产品。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取得了23项发明专利、30多项软件著作权,所创建、推行的产品体系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在创业时发现的中医传承难、复制难、发展难三大问题。”经过8年坚持迎难而战,李文友和大经中医终于迎来了收获时刻。目前,大经中医的智慧中医产品已经进入广东省中医院、上海市龙华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等二十几家全国排名靠前的、标杆性的省级三甲中医院临床应用,同时也在五六百家等级中医院及一万多家基层诊所、卫生室临床应用,体现出产品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应用价值。
与盈利接踵而来的还有荣誉。2019年,大经中医的“中医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获得国家卫健委《中国数字医学》杂志评出的“2019全国医疗人工智能创新奖·临床创新应用奖”,并且是其中唯一的中医类获奖项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经中医外感肺系疾病(含新冠肺炎)辅助诊疗系统”入选国家工信部34个“有助于新冠肺炎防治的人工智能产品/解决方案”,也是唯一入选的中医类产品/解决方案;2020年,荣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医疗创新大赛年度医疗领域10强荣誉(中医类第一名);2021年,荣获艾力彼智慧医院HIC案例大赛一等奖;同年,在第六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上被评为中国数字医疗企业百强榜·科技赋能中医产业TOP10……
201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把发展中医药正式确认为国家战略,而熬过艰苦创业期的李文友,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迎难前进了四年。“这份意见的发布,让大经中医更快地迎来朝阳行业的灿烂霞光。”
展望未来,除了继续深耕数智中医药这块希望无限的土地,他还希望,能将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更好地融入到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去,在更大的平台上造福于更多的人。“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引起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多的支持,积聚更多的资源和力量,让数智中医的研发成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作出更多的贡献。”